是否同意公开:(是)
办理结果:(A)
唐卫健议字〔2024〕11号
李景武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唐山市公立医院经济运营管理联动协调机制”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唐山市是河北省首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首批国家级示范城市。近年来,我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具体工作要求,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定不移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提质和区域均衡布局,全市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21年以来,唐山市第二医院、遵化市人民医院先后被评为省级现代医院管理样板单位;滦州市人民医院被确定为第二批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省级试点医院。2024年2月,我市被国家卫健委确立为首批基层联系点。2024年6月,我市被省人民政府评为2023年度医改工作先进市。
一、统筹优化公立医院资源布局
一是打造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体系。目前,全市10个县(市、区)共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15个,覆盖186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合组建82个检验、影像等资源共享中心,县级医疗机构派驻医师进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累计达5014人次,县域内所有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均可提供基层群众在家门口的高水平医疗服务。持续优化诊疗服务能力,引导鼓励县域医共体内牵头县医院将“流动CT检查室”搬到镇村一线,开展定期化、高频率、高质量的医共体内巡回义诊,全市18家医共体共开展巡回义诊17.28万余人次。搭建县级智慧医疗服务平台框架,为基层群众提供上下转诊、远程会诊等服务,提升诊疗的时效性和准确度。
二是打造高效城市医疗集团整合体系。统筹全市医疗卫生资源,以城市三级公立医院为核心,整合市主城区30家二级公立医院、47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中心卫生院,按照地区分布组建了市工人医院、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和开滦总医院4个城市医疗集团,形成了以城市三级公立医院为龙头、二级公立医院为枢纽、基层医疗机构为网底,覆盖主城区的城市医疗发展集团,并与县级医疗机构组建医联体。目前,全市已建成29个功能完善的医联体信息化平台,实现医疗集团成员单位之间实时视频远程会诊、心电、彩超诊断及放射影像、病理阅片等非实时会诊功能,便捷群众就医。
三是打造疑难重症医疗援助体系。全市已挂牌成立1个市级援助中心和18个县级援助中心,核定事业编制297名。以市工人医院医联体远程会诊平台为基础,搭建市级和京津两个层面的“疑难重症远程会诊平台”,建立了“村、乡、县、市”自下而上逐级筛查转诊机制,组建956名专家组成的京津冀医疗专家库。市域内可实现与北大人民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等20余家京津优质医疗机构疑难重症病例的远程会诊,畅通了疑难重症患者转诊“绿色通道”。自运行以来,共完成远程会诊、转诊1922例,其中京津等外地远程会诊671例;市级远程会诊1218例;向京津医院转诊22例;县区转市内11例。通过拓宽区域内外疑难重症就医渠道,整合援助资源、丰富援助措施,实现疑难重症患者就医诊疗精准援助、无缝衔接,实现“大病不出市、疑难重症有救治”的目标。
四是打造120院前急救体系。深入推进急救中心(站)建设标准化、调度接警信息化、质量管理规范化、急救服务同质化建设,优化市120指挥调度系统和院前急救全流程管理制度,按照每3万人口1辆标准配备救护车辆,全市配置专业院前急救车辆300辆,统一编号、统一调配,按照病种、服务半径和患者意愿科学合理调派车辆。同时,按照城市地区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农村地区服务半径10—20公里的标准,增投车辆、增设急救站点,将救护车辆嵌入基层网格。在科学布局全市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基础上,将院前急救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畴,实现“上车即住院、交通费全免”,有效减轻百姓就医负担。2023年累计免除群众120院前急救车辆费用750.63万元,受益群众达10.79万人次。
五是打造慢性病医防融合体系。充分发挥县级医院在慢病防控中的核心主导作用和专业技术优势,探索建立“县级医院专业技术指导+县域医共体质控中心+乡镇卫生院服务团队+乡村医生”的工作模式,切实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质增效。截至目前,全市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为73.76%;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为73.19%;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为95.97%。同时,我市以慢病精细化管理为目标,进一步扩大家庭医生签约覆盖面。以迁安市为试点探索推进个性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促进家庭医生“签而有约”。截至目前,全市9713名家庭医生共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746个,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群2816个。全市常住人口签约率达63.16%,慢性病重点人群签约率达85.07%。
二、切实加强公立医院运营管理
一是突出党建引领。将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市委编办重新明确党委书记、院长、副院长、纪委书记、总会计师等领导班子配备指数。目前,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部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完善了医院章程同时配齐了专职纪委书记。
二是突出精细管理。市直三级医院总会计师全部配备到位,列入医院领导班子。对公立医院实行全面预算管理,设立运营管理部门,建立健全医院财务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等,每季度开展公立医院主要医改指标监测,强化控费降费,推动医疗收入结构持续优化,全面提升公立医院运营效率。充分利用DIP数据强化院端管理,通过对诊疗数据按全市均值、按医疗机构、按病种、按资源消耗占比等四个方面的多维度、全方面的统计分析,促使医疗机构加强内控管理,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三是突出试点培育。以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培育为抓手,有序开展省级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争创活动,组织开展首批市级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评审,经申报推荐、资格审核和专家评审,最终确定唐山市人民医院等7家公立医院为“首批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市级试点医院”,为不同层级、不同类型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探索有效路径。滦州市人民医院获评省级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
三、全面提高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水平
一是创新“引育留用”一体化人才发展模式。注重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组织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赴国家“双一流”和省级重点医学院校开展校园招聘,建立了“人头对人头”常态化招引人才沟通机制。2023年,先后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组织12场校园招聘活动,选聘名校医学专业毕业生226人。目前,全市累计签约引进医疗专业人才4289人,其中博士9人、硕士435人,招聘总人数及硕士研究生人数均实现了翻番。以学科合作为桥梁,与北京优质医疗机构对接,以科研合作、临床指导、培训辅导等形式聚集紧缺人才。通过赴“北上广津”合作医院进修学习、实施“师带徒”机制、中医药“百千万”人才工程等方式,提高全市医疗人才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2023年,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引进专业技术人才3788人,县域医共体内实现人员培训、人才交流使用累计达1670余人次。
二是推动京津唐医疗卫生领域深度合作。借力借势京津冀协同发展,吸引更多的国家级优质医疗资源在我市布局。全市35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与京津知名医院、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医联体、医共体、学科共建、专科联盟等方式开展合作130项,对接38个北京机构和17个天津机构。2023年,京津医疗机构派驻专家来唐超2000人次,京唐合作开展国家级科研项目12个,省部级科研项目6个。全面带动提升我市医疗卫生科技创新。市获省医学科技奖76项、省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获批省级医学重点学科8个,评选市级医学重点学科106个。
三是加强公立医院临床重点专科建设。2023年,全市获批神经外科、麻醉科2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7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组织评比21个市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全面加强薄弱专科建设,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完善了老年病科、儿科、生殖健康科、眼科、妇科等临床专科,提高我市多发病收治能力,各类疾病患者在本区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实现“大病不出市、常见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的目标。
唐山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4年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