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同意公开:(是)
办理结果:(A)
唐卫健议字〔2024〕24号
赵春艳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深化紧密型医共体信息化建设,打通便民服务‘直通车’”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开展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是贯彻落实分级诊疗的重要举措,信息化建设是紧密型医共体内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一体化思路集合人、财、物、医资源,以标准规范设计运维,以智慧医院认证为手段,从而形成较为科学、合理、有序的紧密型域内医疗体系。依托医共体信息化建设,可有效实现区域内居民医疗信息数据共享,从而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更大程度的方便患者看病就医,进一步减轻群众的就医负担。
一是市级平台建设。我市医疗卫生领域应用的市级数据交换中心联通全市43家公立二级及以上医院,主要功能是向下抓取数据和对省级平台上传数据,包含个人信息、门诊信息、住院信息、检查检验信息、药品检测数据等在内的必做表25张,862个数据项。数据为三甲医院等级评审、医改考核、建立大病救治信息化台账等提供数据支撑。横向与智慧唐山公共数据资源交换共享平台共享静态数据。总数据量近6亿条,600GB数据,与其他业务数据共同编制形成政务数据资源目录、数据归集目录和数据开放目录。平台与我市智慧唐山数据中心实现信息共享,结合实际应用场景,为各级数据需求单位提供数据项。当前医院内部信息互联互通程度不高,我市市级平台尚未实现各级医疗机构全覆盖。市域内影像资料、检查检验结果、诊疗信息的调阅共享、统一挂号系统的开发建设已列入市级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建设计划,正在谋划推进阶段。
二是远程医疗建设。聚焦看大病难问题,我市建立了以市级医联体、县域医共体为依托,以分级诊疗制度为基础,以市级医疗资源为支撑,以北京优质医疗资源为后盾的资源全方位整合、流程全方位再造、方便快捷高效的疑难重症援助体系,实现疑难重症患者就医诊疗精准援助、无缝衔接,打通优质医疗资源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目前,市、县两级疑难重症医疗援助中心已建设完毕,搭建起市级“疑难重症远程会诊平台”和京津“疑难重症远程会诊平台”;完成市、县两级医疗援助会诊专家库建设,市级专家库入选专家935名,县级专家库入选专家959人。全市共有92家医疗机构可依托疑难重症远程会诊平台实现“一对一”或“一对多”远程会诊。其中:市中心区三级公立医院8家,县区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33家、妇幼保健院12家,乡镇卫生院27家,非公立二级综合医院10家、专科医院2家。建立了市、县两级医疗援助会诊专家库,入库专家1894名。常态化开展疑难重症远程会诊工作,今年1-5月,累计开展远程会诊563例。
三是智慧医疗服务建设。一是建成市人民医院、市第二医院、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等6家互联网医院,通过APP、小程序、网页等方式实现患者在线问诊。医院可根据患者情况安排导诊、预约挂号、预约检查、线上缴费等。优化就诊环节,节约患者时间,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二是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拓展服务模式,全市所有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通过微信小程序、微信公众号、支付宝小程序、互联网医院等方式,不同程度开展分时段预约诊疗、智能导医分诊、候诊提醒、检验检查结果查询、诊间结算、移动支付等线上便民服务,不断提高便民惠民服务效率,加强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三是电子健康卡“一卡通”。我市全力推进电子健康卡接口改造及应用工作,目前,完成48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接口改造并实现上线应用,同时,按照《河北省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实施方案》要求,推动电子健康卡(码)与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两码互认,实现群众持电子社会保障卡在相应医疗机构挂号就诊。
下一步,我委将督促各地各单位将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纳入县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重点工作,加强总体规划和协调,理顺投入保障机制,把信息化建设和智慧应用作为单位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量化要求,明确职责;鼓励各单位通过多种用人渠道,完善信息化组织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建立定期通报制度,进一步加强对标准化建设和互联互通情况的监管。对在建设中违反标准化、开放扩展、安全性等原则的行为,视情况在行业内发布风险提示、高风险警示,并结合相关部门追究对应责任。
唐山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4年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