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首页 > 政民互动 > 建议提案

建议提案

对政协唐山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134437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4-09-09 16:58:22

                                        是否同意公开:(是)

                                   办理结果:(A

                                           唐卫案字〔202469


教科卫体委员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市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条件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目前,全市有二级以上医院89家,乡镇卫生院192家,村卫生室4660个,基本实现每个县区都有综合医院和中医院,每一个乡镇有一所政府办的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一所村卫生室。农村卫生队伍不断壮大,乡镇卫生院有人员9095人,村卫生室4869人。为拖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自2009年起,国家按照人均15元的标准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到2023年人均经费标准提高到89元。随着人均经费的增长,基本公共卫生服项目的内涵也得到拓展,目前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12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等;二是2019年起从原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和计划生育项目中划入的地方病防治、职业病防治、重大疾病与健康危险因素监测等19类内容。随着项目的实施和推广,越来越多的居民享受到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保障居民的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进展情况

(一)关于健全基层医疗卫生建设机制。一是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升应对能力。建立符合我市特点的投入保障和运行管理机制,培养和建成一支具有全省一流水平的疾病预防控制人才队伍,建成覆盖全市的公共卫生综合检测实验室网络体系,提升“一锤定音”的检验检测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应对能力,打造“数字疾控”,全面实现以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核心、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基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防治结合、医防融合,横向到各相关部门、纵向到基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活力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二是完善县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提升救治能力。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卫生三级网络机制,是各级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级政府持续投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综合能力。2004年起,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极大提高了疫情监测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新冠疫情后,针对疫情暴露出的公共卫生短板弱项,市县两级进一步加强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县级医院救治能力提升、健全传染病救治网络、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公共设施平战结合改造等方面建设。三是扎实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和医共体建设,提升服务能力。按照国家卫健委制定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评价指南》,细化了基层机构服务能力标准,并指导各县区基层机构开展自评自查和整改提升。活动开展以来,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截至2023年底,全市已有90%以上基层机构达到服务能力基本标准,43家基层机构服务能力推荐标准。四是构建防治体系,提高防控能力。通过建立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防治体系,形成政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综合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学校—村(社区)六位一体的重大传染病防治机制,实现纵向和横向机构间的无缝衔接,全方位推进传染病防、治整体融合发展。加快推进紧密型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建设,全面实施乡村卫生工作一体化管理,夯实基层工作网底。目前,我市共建立县域紧密型医共体15个,覆盖186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医共体建设,进一步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逐步构建综合、连续、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二)关于落实基层公共卫生体系责任。一是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科设置。为加强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职责,全市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科设置实现全覆盖,为扎实开展公共卫生各项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加大政府资金投入。从2009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8万元(不含7个直管县),对村级疫情报告员(村医)工资每人每年补助250元,极大的推动了基层疫情报告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加强公共卫生人员培训。每年度,市卫生健康委组织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针对性的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强化首诊负责制,建立健全了医疗机构信息上报责任制,全面规范医疗卫生机构尤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信息报告流程、时限等具体工作内容。四是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对。紧紧围绕“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目标,强化各级疾控机构的信息收集、分析、利用能力,健全网络直报、舆情监测、医疗卫生人员报告、科研发现报告等多渠道疫情监测和快速反应体系,实现重大疫情风险监测预警信息数据共享,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提高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发现、报告、预警、响应、处置能力。强化大数据的互联互通、整合、分析和使用,推进疾病预防控制相关数据与医保、公安、食品药品等部门的协同共享,提升公共卫生科学决策和应急处置能力。五是强化督导检查。市卫生健康委组织市疾控专家定期或不定期对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信息报告制度落实情况开展督导检查,确保传染病防控各项制度规范落实和信息报告规范、及时、准确。

(三)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指导和培训。一是多渠道加强基层公共卫生人员培训。通过各级财政补助资金,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训”“乡村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等基层人才培养项目,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同时,扎实开展“乡村一体化”工作,做到“十统一”,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和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健全和完善“医防融合”。“十四五”期间,按照《关于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发挥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骨干作用,推动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重大疫情早发现能力,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切实履行监测预警、检验监测、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等职能,协助卫生健康部门制定重大传染病防治规划,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建立起全市传染病防治协作网络,推广防治适宜技术和管理模式等。落实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在公立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和社会办医院设立专兼职公共卫生协管员,监督落实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责任。三是加强公共卫生学科建设。加强公共卫生与临床学科结合,开展病原微生物与生物安全、卫生应急管理、消毒与病媒控制等学科建设,支持综合性医疗机构感(传)染、呼吸、急危重症学科发展。加强中医防治传染病相关学科建设,推动中医药临床应用创新。四是拓展公共卫生人才发展空间。有正规医学背景且具备相应临床知识的公共卫生医师可在医疗卫生机构参与传染病、职业病、地方病、常见慢性病等方面的医疗工作。建立首席公共卫生专家制度,在市、县设立特设岗位,在疫情防控中发挥技术专家作用。支持有条件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高校开展教学合作,人员兼职任教。五是优化卫生人才使用激励机制。按照“两个允许”要求,深化医疗卫生机构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考核和激励机制。对疫情防控一线人员在职称评定、职务晋级、工资待遇等方面优先倾斜。六是加强应急物资的储备和保障。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严格落实物资保障和应急储备要求,按照“集中管理、统一拨付、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均健全应急物资保障机制和储备预案。规范设置公共卫生应急储备库,建立和完善应急物资需求调运信息网络直报制度,科学调整物资储备的品类、规模、结构,加强疫苗、药品、试剂和医用防护物资储备,为应对突发疫情做好应对准备工作

(四)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知识宣传。开展健康教育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一项重要内容。自项目实施以来,全市各基层医疗机构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播放音像资料、宣传栏、健康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面向辖区内常住居民开展健康生活方式和可干预因素的健康教育,开展重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重点传染性疾病的教育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在提供门诊医疗、访视等医疗卫生服务时,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健康教育。以健康教育进乡村、健康教育进家庭、健康教育进学校、健康教育阵地建设等为重点行动,将慢性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糖尿病防治作为健康知识传播的重点内容,精准提供健康教育服务,扎实推进健康促进工作,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三、下步工作

下步,我们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建设,进一步扎实开展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素养和健康意识,为推动健康唐山建设贡献力量。



                     唐山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4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