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同意公开:(是)
办理结果:(A)
唐卫议字〔2025〕10号
张中原代表:
首先,衷心感谢您对我市卫生事业发展的关注与支持。您提出的关于“持续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做好唐山全域居民健康‘守门人’的建议”的建议分析深入、建议中肯,对提升我市医疗服务能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经认真研究,现结合我市卫生健康工作实际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健全村卫生室管理制度,明确乡村医生岗位职责,压实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管理责任。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提升工作,推进乡村医生队伍能力提升工作走深走实。围绕“紧密型、同质化、促分工、提效能、保健康”等五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一、健全管理机制,实现“紧密型”。坚持县级政府党政主导、“一把手”挂帅,由各县(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兼任医共体党委书记,各医共体重点推进县区主要领导定期召开县委常委会、深改会及政府常务会研究解决医共体运管过程瓶颈问题,统筹推进县域内医共体实质性运作。各县(市、区)医共体均设立医共体管理委员会,理顺党委与行政领导班子议事决策程序,健全内部考核机制,组建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医疗质控等管理中心,完善机构设置、细化业务流程,统一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实施“基层分布式检查+县级集中式诊断+结果互认全覆盖”,促进人财物集约利用。从管理、医疗、药事、护理、院感、影像、检验等方面入手,逐步建立起系统化、规范化、统一化的质控管理体系。全市10个县(市、区)5大管理中心均已全覆盖。
二、整合共享资源,实现“同质化”。各县(市、区)着眼打通医共体内部的信息壁垒,加强医共体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资源上下贯通、信息互通共享、业务高效协同。通过专家派驻、专科共建、临床带教、远程协同、科研和项目协作等方式,加强县域医共体与城市医院的合作,每年选派30名医生长期驻守医共体牵头医院,提升县域医共体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牵头医院向乡镇(街道)常年派驻临床、管理人才,帮助解决基层问题,助力基层全面提升诊疗能力。
三、健全诊疗制度,实现“促分工”。各县(市、区)细分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收治范围,针对县乡村三级对县域内常见病的分级诊疗工作进行了规范,编印《县域医共体常见病规范化诊疗和双向转诊手册》,建立双向转诊机制。积极探索优化急救-慢管衔接机制,完善双向转诊路径,制定《急慢结合转诊指南》,明确急性期救治后患者转入慢病管理的标准流程,确保病情稳定患者48小时内转至基层随访。
四、创新服务模式,实现“提效能”。各地加快医共体内数智化发展步伐,将AI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嵌入平台建设,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将AI智能诊断系统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是在影像科的肺结节分析、冠脉CTA、头颈CTA等心血管造影AI助诊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大数据筛选和多维度分析,系统能够自动对医学影像进行智能识别和分析,快速准确地检测出肺结节、心血管疾病等异常情况,并给予智能诊断,为患者的精准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大大提高了诊断效率和准确率。
五、推动医防协同,实现“保健康”。坚持因地制宜,建设县域慢病管理中心,以医共体为载体,整合区域慢病管理资源,形成县、乡、村联动的覆盖“防、筛、诊、治、管”全流程的县域慢病协同管理体系。通过“建立医防协同服务团队、成立‘医防融合工作室’、培养‘医防管’复合型人才等方式,完善医共体内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机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业务融合的合作机制。依托市工人医院、人民医院(2个)、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开滦总医院成立了全市心脑血管、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糖尿病、高血压五个慢病防治办公室,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全市慢病防治做出规划,不断提升全市慢病防治技术水平。在北部山区地区医共体内实施“固定+流动+全覆盖”三诊联动医防融合新模式,在较偏远乡镇卫生院实行流动巡诊,运用流动医疗巡诊,落实慢性病筛查、健康咨询和诊疗服务。迁安市以高血压和糖尿病为突破口,逐步建立防、治、管、教“四位一体”医防融合服务模式。
我市将着力在中心药房建设、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基层业务骨干的培养与储备、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健全医防协同机制等方面持续下功夫,加快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提质拓展,实现一般病、常见病在基层解决,不断增强基层群众健康获得感和幸福感。
唐山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5年7月18日